

企業實現汙水對外零排放;自主研發的生化處理技術,讓生產廢氣化為無害的泥土;5年來沒有接到一起環保投訴……落戶5年來,經開區一家化工企業破除“化工企業就是汙染大戶”的魔咒。
4月7日上午,記者來到位於經開區羅衝工業園內的安慶市虹泰新材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文耕徑直將記者領向了企業最南端。記者在汙水處理廠看見,池塘裏歡快遊著的各色金魚。王文耕說,這些魚主要是為檢查水質而養,魚死了,就表示水超標了。到現在,魚已經繁殖了三代了。2010年落戶工業園時,公司按照環評要求必須上80萬元的汙水處理設備,但他卻一口氣投入了1000萬元建起一個小型汙水處理廠。每天兩三百噸工業廢水從排水管道進入汙水處理設備,處理後的水排入池塘,再通過另一組管道進入車間進行循環利用,實現了汙水對外零排放。
王文耕介紹,除了一次性投入,汙水處理每年的運行費用高達80萬元。但由於進行水循環利用,企業的自來水費由原來的每月五六萬元減少到現在的2000塊錢不到,每年又節省了60萬元左右。
虹泰公司的廢氣處理更讓人叫絕。在兩座廠房中間,記者看到4個用柵欄圍起的大氣罐,每個容積有10立方米。2010年,依托企業的“院士工作站”,王文耕先後投入200多萬元,不斷改進廢氣處理技術。現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通過管道直接聚集到氣罐裏,氣罐裏用生化技術培養出來的生物菌吞食生產廢氣。這些生物菌繁衍能力強,消亡速度也快,廢氣經過生物菌的“加工”,最後變成了無害的泥土。這些泥土將送到磚廠燒製成磚塊。
在王文耕看來,環保是化工企業的生命,沒有做好環保,就沒有連續5年增長30%以上的銷售額。投入大量資金、技術抓環保,除了讓王文耕“心裏更加踏實”地發展主業,也提高了企業內部管理能力,降低了能耗,有效地解決了跑冒滴漏等問題。